首页 > 新闻中心
 
红色寻忆?非遗探韵:无锡市长安中心小学寻访记

当夏日的风拂过无锡的街巷,无锡市长安中心小学的队员们开启了两场意义非凡的文化寻访 —— 五年级以红色为笔,书写革命记忆;六年级以非遗为墨,晕染传统风华,用少年视角解锁文化传承的全新打开方式。

五年级:红色足迹 “打卡记”,解锁革命精神新体验

褪去课堂的束缚,五年级的队员们化身 “红色探索家”,走进革命场馆,用脚步丈量历史,用心灵触碰信仰。

博物馆里的 “精神对话”

无锡博物院的红色展区,成了队员们与革命先辈 “对话” 的现场。“延安精神” 展区的红色立柱前,五(4中队的队员盯着张思德精神的介绍,突然举手提问:“先辈们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,是怎么坚持下来的?” 这个问题让在场队员陷入思考,也让讲解员顺势展开南泥湾开垦的故事,枯燥的历史瞬间变得鲜活。

《无锡革命简史》展柜前,五(2中队队员的目光被一封泛黄的书信吸引。“这封信没有华丽的辞藻,却像在耳边喊出‘为国家奋斗’!” 他的感慨引发共鸣,大家围着书信轻声朗读,字里行间的赤诚让夏日的展馆多了份庄严。而关于无锡籍先辈陆定一的生平展陈,更让队员们骄傲:“原来革命先辈就来自我们身边!”


自主寻访中的 “成长答卷”

部分队员带着 “红色任务卡” 自行出发。新四军六师部旧址纪念馆里,大家化身 “小小研究员”:有的记录文物背后的故事,有的绘制革命 timeline,还有的用手机拍下印象最深的展品。

五(8中队沈子鑫的 “答卷” 格外特别。他不仅详细记录了参观感悟,还在烈士墓碑前做起了 “保洁员”—— 半蹲身子,用纸巾细细擦拭碑上的灰尘。“看到墓碑,就像看到先辈们奋斗的样子,这点小事不算什么。” 他的举动被其他队员效仿,原本安静的墓碑区,多了群默默行动的少年身影。


六年级:非遗场馆 “探秘行”,玩转传统工艺新玩法

如果说五年级的寻访是 “沉浸式致敬”,六年级的非遗探秘则是 “互动式解锁”,队员们用双手感受工艺温度,用创意激活传统魅力。

泥人馆里的 “匠心初体验”

中国泥人博物馆的展柜前,队员们先当 “观察员”:有的对着 “大阿福” 的笑容研究半天,有的对比传统泥人与现代泥人的造型差异。到了亲手制作环节,教室里瞬间热闹起来 —— 有人想捏传统民俗形象,却把 “鲤鱼” 捏成了 “小胖鱼”;有人大胆创新,给泥人加上 “眼镜”“背包”,变成 “现代版泥人”。

 

“虽然捏得不好看,但我知道每一道纹路都要用心!” 一位队员举着自己的 “作品” 笑着说。指尖的泥土虽不起眼,却让大家读懂了 “匠心” 二字的重量。

锡剧馆里的 “戏韵小课堂”

锡剧馆的 “戏服专区” 成了最受欢迎的打卡点。队员们围着展柜里的凤冠霞帔,忍不住发出惊叹:“金线绣的龙鳞也太精致了!”“水袖这么长,演员甩起来一定很美!” 讲解员索性现场教大家 “辨戏服”:“不同颜色的戏服代表不同身份,红色通常是新娘或忠臣……”

 

更有趣的是 “模仿秀” 环节,队员们学着戏曲动作,比划着水袖的甩法,虽然动作笨拙,却让锡剧的 “吴韵” 悄然住进了心里。有队员说:“原来非遗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‘老古董’,是能玩、能学、能爱的文化!”

寻访不止:少年当为传承者

一场红色寻访,让革命精神在少年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;一次非遗探秘,让传统文化在指尖开出创意的花。无锡长安中心小学的队员们用时光证明:传承从不是枯燥的 “任务”,而是用眼睛发现、用双手实践、用心灵感悟的生动旅程。未来,这些少年必将带着这份收获,成为红色基因的传递者、传统文化的续写者,让薪火在新时代继续闪耀。

 

文稿:高琦、胡妍慧

组稿:章丽唯

图片:各中队

初审:章丽唯

终审:校长室

 
 

主办单位名称:无锡市长安中心小学 备案序号:苏ICP备09081034号

版权所有:无锡市长安中心小学 地址: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长安街道长安社区长宁路1号 邮编:214177

今日访问量:3079 次   当月访问量:27274 次   总访问量:6618856